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

社區活動





社區活動

慶端午粽葉飄香活動花絮











慶祝重陽節敬老活動花絮












環保志工清淨家園活動花絮







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

彰化縣文化局

彰化縣文化局


    彰化縣文化局位於彰化市中山路與卦山路交叉處,地處交通要道,毗連商業區,人口密集。籌建於民國 67年1月建造,706月發包,由漢寶德教授設計,同月26日動工興建,721月竣工,同年104日正式落成啟用。本局的設計理念以結合傳統的美感與現代的造型為主,以達到固有的雍容氣度與精緻美感之功能。

    建築以傳統造型為特色,外部結構及內部陳設,乃結合傳統美感與現代造型,經名建築師漢寶德先生精心規劃設計在最經濟的原則下,構築這一棟具有中國固有的雍容氣度與精緻美感的建築,使民眾產生親合力。並舉辦藝文活動及提供圖書查詢及借閱。




國聲廣播電台

國聲廣播電台



國聲廣播電台為彰化地區,第一個成立的民營商業廣播電台。由創辦人朱劍秋先生,草創於彰化市。民國四十一年先於彰化市南郭路彰化高商附近閒置倉庫試播。民國四十二年正式獲得廣播無線電台執照,開始進行商業運轉。民國四十三年三月三日起,電台之廣播設備,始遷移至八卦山上溫泉路現址。總樓地板面積約一千餘平方公尺。

   
  國聲廣播公司每日的播音時間為廿四小時,全年無休。除一般娛樂性商業廣告節目之外,尚安排新聞政令宣導、教育文化、公共服務等節目,以期善盡社會教育及輿論監督之職責。近年來,國聲廣播公司不斷推出與聽眾雙向互動的節目製作模式。除了廣播現場開放聽眾電話對談之外,並經常舉辦聽眾聯誼活動,如:旅遊、座談、研習、各類競賽活動等,提供更多、更實際的地方服務工作,也扮演好稱職的地區性電台。




1895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


1895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


    189481,滿清政府與日本政府因朝鮮問題而正式開戰,兩國在鴨綠江畔及中國黃海展開驚動世界的陸海大戰,由於滿清軍隊裝備老舊、訓練不足,引以為傲的北洋艦隊及三十五營陸軍自交戰開始就潰不成軍、傷亡慘重,史稱「中日甲午戰爭」。

  戰勝的日本提出了種種不合理的要求,包括賠款2億兩白銀、3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、開放諸多港口城市通商、全面退出朝鮮、承認朝鮮獨立及無條件割讓台灣、澎湖等,最後中國派出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條約,史稱「馬關條約」,此條約確定了日本成為亞洲的新霸主、而中國人也在慘痛中逐漸覺醒,而台灣,則開啟了長達50年殖民政權的壓迫與反抗。

  日本政府接收與統治台灣的過程並不如預想中順利。當三千公里以外的台灣人得知自己已被中國犧牲以後,群情激憤,不能接受清朝政府「台灣雖重,比之京師則台灣為輕」的無奈,在不斷的抗議與上書陳情之後,台灣人逐漸認清現實,決定自力抵抗,「台民惟集萬眾禦之,願人戰死而失台,決不拱手讓台」,不甘被異族統治的台灣人決定凝結力量,在1895529以後,由北而南,不分老少,展開自己的反抗之路,這段歷史拍攝成電影「1895」,獲得熱烈迴響。為緬懷紀念1895年「八卦山抗日之役」台灣人民抵抗日軍的淒烈戰況,縣長卓伯源於民國95年期間特別指示,以戰爭史蹟館園區的概念,賦予八卦山大佛風景區新的遊憩主題,並於民國9712月「1895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」開館揭幕。

   

   展覽館內分區設置解說甲午戰爭、乙未戰爭及八卦山會戰經過,分別以展板、影音方式展出,配合隧道內特有空間感,使人感受到戰爭時緊張、壓迫的氣氛,增添參觀的臨場體驗。此遊憩動線改善工程一改先前幽暗封閉及單調的環境景觀,取而代之的是一處具有歷史情景及先人奮勇抗日史實的追憶空間,進入到歷史的場景,憶想當時日軍在夜色沉寂的黑夜渡溪南下的緊張氣氛,遊客可以以平靜心情,深思戰爭之意義及結果,喚醒民眾對八卦山歷史戰役的記憶,重新賦予大佛區一個更具崇高意義的旅遊新體驗。


 

彰化市藝術館


彰化市藝術館


    昭和初年,台灣社會及文化活動蓬勃發展,各地缺乏民眾集會的場所,因而興建公會堂,當時的公會堂主要是做為保甲會議、演藝、集會、開會、展覽…等公眾活動場所使用。昭和年間彰化郡興建三座公會堂,分別是彰化公會堂、鹿港街公會堂及二水公會堂。昭和8年(193341彰化公會堂興工,總工程花費近四萬元。目前,彰化公會堂保存上樑時的棟札,其上記錄當時的街長為李崇禮,設計者是日人藏滿盛秀,公會堂於昭和81021日舉行上樑式,同年1225完工。

    光復後,公會堂改名為「中山堂」,並移做彰化縣議會使用,至民國51年始遷出。彰化縣議會遷出後,曾由彰化市代表會、國民黨市黨部等單位使用,民國77年彰化市清潔隊遷入辦公。彰化公會堂是一棟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,外觀以幾何圖形呈現簡樸風格。正門玄關凸出於主建築,是公會堂的主要出入口。公會堂中央入口門廊有三個面向為拱圈造型,屬於日式建築的「車寄」入口,可供車輛進入門廊載運人員。

    彰化公會堂室內集會堂挑高二層樓,大門兩側設有樓梯通往二樓。由於是集會的場所,特別強調室內大跨距的空間需求,屋頂則為鋼構桁架與木構建材為主。公會堂兩旁有數個窗戶,有利於通風採光,公會堂的窗戶採西式上下拉窗,藉由內部的平衡錘使窗戶易於上下移動。民國91104登錄為歷史建築。民國92年公會堂進行修復,民國944月完成修復,並規劃為彰化藝術館,辦理縣內藝文推展活動場所。




通往二樓的樓梯扶手,以幾何的
圖騰表現「藝術裝飾」的風格









 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彰化藝術館的外觀










          藝術館內部展覽空間

彰化市中山國小北棟教室

彰化市中山國小北棟教室

    明治30年(1897)「國語傳習所」自鹿港遷移至彰化,當時借用彰化孔廟做為上課的場所,明治31年(1898101廢止「國語傳習所」,成立「彰化公學校」,是台灣當時所成立的公學校之一。
    彰化公學校成立後,仍於孔廟廂房上課,大正2年(1913)因校舍不敷使用,由地方士紳倡建新校舍,大正4年(1915)新建校舍完成後,彰化公學校始遷離孔廟。大正8年(1919)彰化成立第二所公學校,遂將彰化公學校改稱「彰化第一公學校」。大正10年(1921)第一公學校將校舍讓予「台中州立彰化女子高等普通學校」(今彰化女中),遷校至八卦山麓(今中山國小校舍)現址。

    昭和12年(1937)為因應學生不斷增加,遂將舊木造教室拆除,興建今日的北棟教室,昭和13年(1938810完成新校舍建築。昭和16年(1941)彰化第一公學校改為「彰化市楠國民學校」,以紀念日本「楠木正成」將軍。光復後,改名為中山國民學校,民國57年再改名為中山國民小學。




<>

    北棟教室拱圈造形

 




 
 

校史館內保存放置「教育敕語」的鐵櫃

     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,北棟教室受損,民國9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,經修護後,目前,一樓是行政辦公室及教室,二樓規劃為中山國小校史館,展覽學校百年校史的文獻史料,並於每星期三開放外界參觀。北棟教室是一棟二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結構,八吋牆壁的設計,使建築物顯得非常的厚實。教室立面為簡樸的幾何線的風格,北棟教室一樓玄關入口設有雨庇,強化建築物玄關入口的位置。北棟教室外觀為連續拱圈的造型,玄關入口設有樓梯通往二樓,此棟校舍採用左右對稱的形式,中央的入門設置門廳,左右兩端另設有入口。屋頂是木桁架構,上方舖設日本黑瓦。光復初期玻璃昂貴,為避免遭竊,北棟教室窗戶玻璃上方,刻有「中山」二字,相當特殊。教室兩旁均是開口較大的窗戶,兼具通風與採光,以增加室內的光線。窗戶下方設有通氣口,外部裝有鐵柵門,防止動物進入。玻璃上方刻有"中山"二字,以防遭竊

 

玻璃上方刻有"中山"二字,以防遭竊




      


    




八卦山文學步道

八卦山文學步道





  從1703年到2001年,彰化縣作家所創作的重要文學作品,出版的年代與著作名稱,做成了一個文學年表,分別選定陳肇興、周定山、洪棄生、洪炎秋、陳虛谷、王白淵、翁鬧、葉榮鐘、謝春木、賴和、楊守愚、洪醒夫等作品,做十二個詩碑,形成文學步道區。讓遊客走過文學步道時,了解彰化縣的文學發展史。走一趟八卦山文學步道,穿過一片茂密的相思樹林,聽一聽蟬嘶與鳥鳴,看一看步道兩旁的前輩作品,如能將「彰化文學」的發展,透過設置一個場域,讓走過文學步道的人,經由文學了解這塊土地人民的生活,了解彰化作家的思想與感情。


文學步道

八卦山銀橋

八卦山銀橋


創建年代:民國39年(1950年)

地址:彰化市八卦山風景區內


    銀橋原是一座鐵線橋(吊橋),是昔日彰化神社通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彰化遺跡碑(今大佛位置)連接的橋樑。鐵線橋因年久失修,無法通行,民國3912月由彰化商業銀行出資,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圓形拱橋,由於是彰化銀行捐資興建,故稱此橋為「銀橋」。

    早年,銀橋下方有清澈的泉水,供婦人於此溪洗衣,隨著時代的變遷,此景已不復見。目前已規劃為景觀步道,沿著步道蜿蜒而上,可欣賞八卦山豐富的植物生態,民國926月銀橋經登錄為歷史建築。
水泥拱橋,稱為「銀橋」

八卦山紅毛井


八卦山紅毛井
類別:歷史建築
地址: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42之11號(中山堂後側)
     昔時彰化有四大古井,分別是番仔井、紅毛井、國聖井、古月井。紅毛井位於昔時彰化縣城東門外,《彰化縣志》記載:「…在東門外半里許,泉有數穴,味亦清甘,但吝於出,汲著每環井以俟其出,故老相傳,以為紅夷故井云」,相傳係荷蘭人所開鑿而得名。
     紅毛井位於八卦山下,其水質甘美,適合品茗使用。地方居民於紅毛井旁設一小福德祠,有「飲水思源」的意義。民國94年中山堂修復時,一併將紅毛井的景觀重新整理,紅毛井水源至今潺潺不絕,紅毛井前設有洗衣水道,供婦人於此洗滌。

八卦山紅毛井
 
紅毛井旁的洗衣水道

八卦山大佛


八卦山大佛

   
      八卦山大佛的原址是「北白川宮親王彰化遺跡碑」,光復後,民國43年成立「八卦山大佛建造促進會」,經向彰化縣政府申請租用公有地,拆除「北白川宮親王彰化遺跡碑」,興建大佛。八卦山大佛興建時,因逢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而停工,民國49年地方人士重組「彰化八卦山風景協建會」,協助八卦山大佛及風景區的建設,至民國505月完成八卦山大佛。

      
     八卦山大佛的法相莊嚴,佛像係仿日本奈良謙倉大佛的造形。大佛蓮花座直徑14公尺,高約22公尺,為鋼筋混凝土建築,佛像內部共有六層,第一層供奉釋迦牟尼佛、第二至五層陳列佛陀一生事蹟。大佛前有一對火獅。民國9111月大佛與火獅一併登錄為歷史建築。
八卦山大佛與火獅